教研论文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 | 论文(专著)题目 | 刊名 | 出版时间(期数) | 刊号或书号 |
庄惠敏 |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 魅力中国 | 2016年第34期 | CN41-1390/C |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因此,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引导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作用分析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有个成语叫做因材施教,现在的意思就是根据科学的道理,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去教育,示范,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激励,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因此,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此言不虚。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和习惯良好的人,用积极享受的情绪带动和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出现的特征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恰当和有效的引导。
2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2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2.3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现状的学生情感丰富,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教师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外在的表现往往反应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任何外在表现进行随时关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应的心理健康辅导。
2.4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教师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年劳累,体质每况愈下。教师普遍责任心较强,很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因而过分追求人格的完善,过分限制、约束自己,关心各种细节,常有自我责备、谴责的倾向,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4.1正视自我,悦纳自我
职业理想与信念是维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爱护和宽容学生。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并非立笮见影、光辉耀眼。教师收入相对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社会现实,公正地评价自我,设置合理的目标,确立适中的期望值,平静躁动不安的心灵,用自身力量达到与外在环境的动态平衡。
4.2调整心态,正视压力
教师要正确认知压力,要认识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压力及其反应不是自己的弱点和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要学会正视现实、自我调适,提高综合素质,养成乐观宽容、淡泊豁达的性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所承担的教育责任更加沉重,在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性,实现自身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梁芹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3).
[2]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本文刊于《读与写》 2017年5月(下)第14卷第 15期,第90页)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672—1578 国内统一刊号 CN51—1650/G4)
国内邮发代号:6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