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教研论文

朗读教学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09-18 阅读 : 3292

【作者机构】

福建南安市南星中学

【来    源】

《中学语文》 2017年第4期P19-20页

 ISSN1000-419X

陈阿雅

朗读借助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音色,把原作的人、事、景、情、理、意、态,包括情绪发展等生动地表现出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是我们的朗读教学,常常存在以下不足:以个人读和集体读为主,读的方式较单一;读的要求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层次感不强,缺少内容理解的层递感;朗读目的模糊,缺乏要求指导及评价。

为了避免诗歌教学走进这些朗读的误区,我认为实施以读为主的教法时要特别注意:

首先,读的方式应尽量丰富多样。

对照译文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分角色读、听读、质疑阅读等,给学生以合作、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同读法各有各的效果,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的方式,并且注意到不同阅读方法之间的层次和组合。

以执教《木兰诗》一课为例,可设置九个环节:①课前对照注释读课文;②指名一个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③全班齐读,注意字音、句读和文句贯通;④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教师读得有味道的地方,注意字音、句读、语气的问题;⑤学生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提出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力求做到能口头翻译;⑥分角色朗读其中一段(先请两个男生,再请两个女生,都是一个朗读原文,一个翻译。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比较两组同学的朗读与口头翻译);⑦座位临近的两个同学选一段落尝试用白话文来进行对读;⑧教师读倒数第二节(故意读错)让学生发现纰漏;⑨问题探讨阅读,从不同角度发现花木兰的可敬可爱之处。

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应逐层带动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义的理解、人文方面的思考,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词句的层面向文学、文化的层面推进。

诗歌的风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激情豪放,有的柔婉细腻。然而,在任何一首诗歌中,它的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准确演绎。朗读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在对字词句的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使朗读“入境”、“入情”,让情感随着文本变化,思想随着作者的思路发展,让自己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传递的思想。如《春望》一诗,先读明词意、句意,再读景色: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三读情感:读诗人因白发苍老而生的伤感悲叹,读诗人因山河破碎而生的忧思痛苦,读诗人因战乱离家而生的思念哀愁。在这样层递进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地理解字词、句子文义,进而向文学、文化的层面推进。

这种教法不仅可用于古代诗歌的鉴赏,也可用于现代诗歌鉴赏课:如《乡愁》一课,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四个小节的逻辑关系——递进,读出递进(情感应该是越来越浓郁而深沉的),其次让学生知道作者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读出递进的画面,想象填补作者的情绪心情。

第三,我们应该关注读的效果,注重读前指导、读中情况、读后点评的三位一体,使读成为理解古代诗歌的重要手段。

如执教《观沧海》一诗,一读字音:朗读前先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应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注意其读音,并在读后及时正音,教师可从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重复字词等较简单的层面进行评价;二读节奏:读前指导四字的节拍一般是二二分,如“山岛\耸峙”“星汉\灿烂”,同时要注意个别句子要按语义停顿,如“东\临\碣石”“水\何\澹澹”,同样应重视读中的情况及读后的点评;三读情感:可从重读、轻读、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与评价。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当然,法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准确明确的评价之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总而言之,我们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教参,使得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人堂”,不能忽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无视古代诗歌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贯穿真正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进入诗歌情境感悟真情,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在诵读中培养语文的语感,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

刊名:中学语文  出版日期:2016  期号:9  ISSN1000-419X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南安市南星中学  

【来    源】

《中学语文》 2016年第9期P107页

在高中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审美性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享受的学习情景中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诗歌审美性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为此,笔者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进行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

高中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不断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激发高中生的审美欲望,进而自主地参与到课堂诗歌审美的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语言的设计,通过导入语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尤其是对教材中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学生尽可能的带着古诗词的文人情绪鉴赏教材中的诗词。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导语,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例如,教师在设计《临安春雨初霁》一课的导语时,可以这样设计: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泡沫,阵阵茶香飘来。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陆游笔下别样的杭州。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价值取向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语文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文学鉴赏信心,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体验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主要是指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以客观的人、物、景、事的角度来展示情景交融的审美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眼是学生解读诗歌的关键性因素,通过诗眼学生可以初步地领悟诗歌的整体主旨内涵和诗人暗含的情感,通过精准地把握诗眼学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文时,诗歌中上阕的诗眼便是“望”,此词起到了引导写景的作用。而诗歌下阕的诗眼则是“惜”,在诗人领略了历朝历代英雄的人生缺憾后,最后还是以“看今朝”进行诗歌的收尾和总结。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培养学生发掘诗眼的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并分析诗眼,从意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了《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精准地把握了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到“浪遏飞舟”的含意。进一步地理解了诗中风流人物所暗含的丰富感情。

三、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扩宽高中生诗歌的审美视野

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扩宽学生诗歌的审美视野,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欣赏美、挖掘美、感悟美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涉江采芙蓉》一课时,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乍看诗句比较平凡,但是,经过教师的情感指导,学生再次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歌美妙的意境。为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体会诗中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对诗歌内容进行挖掘,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文人涵养,不断扩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诗歌审美性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知并掌握诗歌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可以全面体验到高中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诗歌美的鉴赏,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高中阶段语文诗歌教学的根本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
快速导航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0595-86985220 

五里桥校区:南安市水头镇五里桥大道158号

滨海校区   :南安市水头镇滨溪路18号

© 2024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7001011号-1

联系我们:0595-86985220 

五里桥校区:南安市水头镇五里桥大道158号

滨海校区   :南安市水头镇滨溪路18号

© 2024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70010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