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教研论文

史料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7-11-22 阅读 : 3352

作者论文(专著)题目刊名出版时间(期数)刊号或书号
王玉晓史料教学的现状和策略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年11月CN:50-9207/G

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实际使用上还不够娴熟,存在着不少疑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史料教学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史料教学现状;策略研究

近年来,全国和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大都使用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来考察考生多方面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类型史料显得尤为重要。

最新颁布的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到了“史料的运用”,这就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更是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但是“广为应用的时间”不长,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使用上还不够娴熟,出现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主要症结在于教师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

一、中学史料教学的现状

首先,教师对史料的可信度的把握。

“史学即是史料学”,“近代的史学即是史料学”——傅斯年

 帮学生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认识和思维习惯,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然而,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相对比较滞后,尚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史料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史料理解不透,也就无从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谈不上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史论!

网络上所提供的史料多为转手的间接史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需要考证,但一线历史教师受时间和阅读面的限制,对网络上查到的史料不进行考证而直接使用,时常会发生史料有误的现象。而有些教师在选用这些史料时,不够严谨,对材料没有加以认真甄别,就当作真实史料使用;或者直接使用网上的资料,没有认真校对原文,错误百出。例如,用以楷书作为配文的《废井田开阡陌》图,来证明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制度,这是不科学的。楷书是汉末形成的,这说明该图不是战国时期的原始史料、是后人画的,并不能作为佐证“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有效史料。

其次,史料的选择尺度

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生动形象性,往往选用个别事例的图文史料。如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这节课堂教学中,老师常用张謇的大生纱厂等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历程,来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殊不知,这样的史料“尺度”太小,不足以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综上所述,作为历史教师,在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史料。

二、中学史料教学的策略

1.利用史料,营造生动课堂。

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的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穿越时空的约束,再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授《开国大典》时,可以播放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实况录像,让学生领略领袖的风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史料,修补教材缺陷

由于新史料的发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价值观变迁,历史认识也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教学中不能仅用史料论证中学历史教材中现成的观点和看法。

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历史认识却是主观的。例如“王安石变法”。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以《宋史》为代表的、认为王安石变法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近代梁启超在《王荆公》中称 “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充分肯定其变革精神。建国以来对王安石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可见,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难免会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制约。我们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真实的史料,对历史事物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3.选取第一手史料,注意适度适量、类型多样化、典型和可靠,论从史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所引用的史料必须是第一手史料和经考证后的史料。

例如北宋《交子》。北宋《交子》是历史文物,属于第一手可靠的实物史料。它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开始使用纸币。在历史课堂中使用这类史料,既能充分说明问题,又生动形象,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中学历史课时十分有限,课堂上要用文字、图片、数据表格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直观史料来教学。过多过难的史料,学生阅读要花太多时间,留给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就不足,课堂效率太低。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适当控制史料的数量和难度。对于太难的文言文要注析,不能人为制造阅读障碍。一节历史课使用的文字史料一般不超过101000字,若使用视频史料,则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信息量不宜较大。

在教学中可交替使用各种类型的史料,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4、查阅原始资料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以修补完善

有些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表述过于简单,例如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都只是说赎买后土地归农民所有。这种表述容易使师生误以为赎买后土地归农民私有。因此可选择如下史料做补充说明、让学生思维更清晰:(1861年改革后)“农民的份地,并不是归个别农民或农户所有,这些土地是交与农民协会管辖,农民协会按会员的人数平均分配;公共的农地(如:牧场,草地等)共同使用。”(选自朴希加廖夫,吕律译《俄罗斯史》)由此可见,改革后农村土地是归“农民协会”(即农村公社或村社)公有,而并非农民私有。

5.设计问题要合理、有梯度,提升学科能力

1)利用史料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问题设计必须从所给定的史料出发,不能与史料脱节。所提供的史料要能充分有力说明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主观臆断。

例如引用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个别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史料时,设计的问题是:“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这些史料虽是真实可信的史料,但要用以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原因”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个例,不能以一概全。应再增加该时期全国民族工业的统计数据等图表史料来综合说明。

2)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有些老师在史料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只问“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认识或启示?”,是达不到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分三个层次设计问题:即史实、史论和史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掌握基本史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使学生学会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理解和阐释历史;第三层次的问题是史识,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启示等,以指导当今的社会实践(工作、学习和生活等)。

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时,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应依据史料、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设计;要有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高中三个年段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问题设计要有程度区别。   

新课程体系下的史料教学,伴随着历史教学齐头并进。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史料教学”装点历史教学的新春天;让探究争鸣激起历史教学中共鸣的火花;让体验教育激发历史教学的情感震撼,一定能开创历史教学美好的新明天。

 

参考文献:

1]《史学方法导论》,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者: 雷颐注解;出版年: 200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4]《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11

5]刘海燕编著《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6]孙玉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
快速导航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0595-86985220 

五里桥校区:南安市水头镇五里桥大道158号

滨海校区   :南安市水头镇滨溪路18号

© 2024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7001011号-1

联系我们:0595-86985220 

五里桥校区:南安市水头镇五里桥大道158号

滨海校区   :南安市水头镇滨溪路18号

© 2024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7001011号-1